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双重背景下,“逝有所安”的传统殡葬需求正逐步向“生态环保、节地惠民”的绿色理念转型。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,人口密度高、土地资源稀缺,传统墓葬模式带来的土地占用、环境压力等问题尤为突出——数据显示,上海经营性公墓曾长期面临“十年用地告急”的困境,而每年新增骨灰盒数量超10万具,传统墓葬模式已难以为继。
在此背景下,上海率先推动殡葬改革,将绿色殡葬、生态葬作为破解资源约束、弘扬文明新风的重要举措。经过多年探索,已构建起“政策激励为核心、服务供给为支撑、文化引导为辅助”的推广体系,生态葬从“小众选择”逐步成为“主流趋势”。
一、绿色殡葬与生态葬的推广进展:政策、服务与认知的三重突破
上海通过“政策托底、服务扩容、观念引导”的组合拳,推动生态葬推广取得显著成效,形成了“政府主导、市场参与、公众响应”的良好格局:
1.政策体系持续完善:从“补贴激励”到“全流程保障”
上海早在2012年便启动生态葬补贴政策,经过多次迭代升级,已形成覆盖“费用减免+现金奖励+流程简化”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:
普惠化费用减免:对选择集体海葬或经营性公墓深埋等生态葬式的逝者,无论户籍是否在上海,只要在上海火化,其丧事承办人均无需承担安葬相关费用,彻底消除“经济门槛”;
差异化现金奖励:上海户籍逝者选择生态葬(含海葬、深埋等)的,丧事承办人可额外申请3000元/具的一次性奖励,资金由市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保障,确保政策落地力度;
便捷化申请流程:依托“一网通办”平台实现奖励申请线上化,丧事承办人仅需上传身份证件、火化证明等材料,审核通过后资金直接发放至银行账户,线下也可通过服务机构提交申请,全程无需多次跑腿。
2.服务网络全面覆盖:从“单点供给”到“全域布局”
上海已构建起覆盖全市各区的生态葬服务网络,确保市民就近可及地获得规范服务,截至2025年四季度,仅浦东、闵行、宝山、嘉定四区就有20余家公墓提供合规生态葬服务:
区域服务均衡化:每个行政区至少布局2-3家具备生态葬资质的公墓,如浦东的华南公墓、汇龙园陵园,闵行的仙鹤园墓园、天国墓园,宝山的宝安瞑园、宝罗瞑园等,均能提供多种生态葬式选择;
服务内容标准化:所有合规服务机构均需纳入民政部门年度验审范围,明确生态葬流程、服务规范与环境标准,例如深埋葬需采用可降解容器,地面以绿化覆盖且不设墓碑,海葬需使用专用船舶并在指定海域进行;
配套设施人性化:部分公墓建设生态纪念园,设置集体纪念碑、姓名墙等标识,为家属提供追思场所,解决“无碑可寻”的情感顾虑,如嘉定望仙安息园专门规划树葬纪念区,兼具生态性与纪念性。
3.公众认知显著提升:从“被动接受”到“主动选择”
随着政策宣传与文化引导的深入,上海市民对生态葬的接受度持续提高,从“谈生态葬色变”转变为“主动咨询了解”:
认知渠道多元化:通过社区宣传、殡葬服务大厅展板、“一网通办”殡葬服务专栏等渠道,常态化普及生态葬知识,每年清明、冬至等节点还会开展专题宣讲活动;
示范效应凸显:越来越多市民主动选择生态葬,2024年上海海葬人数较2019年增长超80%,深埋、树葬等葬式选择率年均增长15%以上,形成“亲友带动、社区示范”的传播效应;
观念逐步转变:“入土为安”的传统观念正被“生态安灵”的新理念替代,更多市民认识到生态葬对节约土地、保护环境的意义,将其视为对生命的另一种尊重。
二、生态葬的核心选择:多元化类型适配不同需求
上海将生态葬细分为“节地保留骨灰”与“不保留骨灰”两大类别,涵盖十余种具体葬式,市民可根据情感需求、纪念偏好与预算情况灵活选择:
1.不保留骨灰类生态葬:极致节地的环保之选
此类葬式将骨灰自然降解或撒散,实现土地完全循环利用,是最具生态价值的选择,主要包括两种类型:
海葬:作为上海推广最早、最成熟的生态葬式,通过专用船舶将骨灰撒入东海指定海域,全程由专业机构操作,家属可自愿登船参与。其优势在于零土地占用,且符合“百川归海”的文化寓意,浦东福寿园海港陵园、闵行仙鹤园墓园等均提供海葬服务对接。根据政策,选择海葬可全额免除服务费用,上海户籍逝者还能申领3000元奖励,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之一。
深埋葬:将骨灰装入可降解骨灰盒后深埋地下(深度不低于1.5米),地面种植草坪、花卉等植被,不设置任何永久性标识。这种葬式实现“入土为安”与生态保护的平衡,浦东华南公墓、嘉定松鹤墓园等均提供该服务,且同样享受费用减免与奖励政策。
2.节地保留骨灰类生态葬:兼顾纪念与节地需求
此类葬式通过压缩墓穴面积、优化空间布局实现节地目标,同时保留骨灰供家属追思,适配对“保留骨灰”有需求的家庭:
树葬与草坪葬:树葬将骨灰埋于树下,以树木为纪念标识;草坪葬将骨灰盒嵌入草坪下,地面仅设小型铭牌。两种葬式均占地不足0.5平方米,仅为传统墓穴的1/10,浦东南汇长桥山庄、界龙古园等均能提供,且环境清幽,兼具生态性与纪念性。
花坛葬:将骨灰装入可降解容器后埋入花坛,以花卉作为纪念载体,每年定期更换花卉品种,实现“四季有花、以花寄哀思”。浦东华南公墓、汇龙园陵园,闵行福乐山庄等均提供花坛葬服务,适合喜欢自然景观的家庭。
壁葬与室内葬:通过在墙体或室内设置骨灰格位实现立体安葬,每格位占地仅0.05平方米,极大节约土地资源。浦东天逸静园、东沟乡静园,闵行天国墓园等均有配套设施,且室内葬不受天气影响,方便家属随时追思。
家庭成员合葬:同一家庭多位逝者共用一个墓穴,通过分层安葬等方式实现空间复用,既节约土地又体现家庭团聚的情感需求,宝山宝罗瞑园、嘉定长安墓园等支持该葬式,且符合条件同样可享受补贴。
三、推广保障与未来方向:让生态葬更具吸引力
尽管上海生态葬推广取得显著成效,但仍面临“传统观念影响”“部分区域服务配套不足”等挑战。对此,上海正从三方面强化保障,进一步提升生态葬吸引力:
1.强化政策延续性与灵活性
民政部门明确生态葬补贴政策将长期延续,并计划根据物价水平动态调整奖励标准。同时探索“非户籍逝者奖励全覆盖”,对在上海工作生活满一定年限的非户籍逝者,逐步纳入奖励范围,扩大政策受益面。
2.完善服务与情感支撑
推动更多公墓建设生态纪念园,增设追思墙、纪念林等设施,提供线上追思服务(如虚拟墓碑、线上祭扫),满足家属的情感需求。同时加强服务人员培训,提升生态葬服务的专业性与人文关怀水平。
3.深化文化引导与宣传
联合社区、媒体开展“生态葬故事分享会”,邀请选择生态葬的家属分享经历,以真实案例消除公众顾虑。制作生态葬科普短视频、宣传手册,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葬式流程与环保意义,让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。
上海绿色殡葬与生态葬的推广,是城市发展理念从“资源消耗”向“生态优先”转变的生动缩影,既破解了土地资源约束的现实难题,又引领了文明殡葬的社会新风。从政策层面的费用减免与现金奖励,到服务层面的全域网络与标准化流程,再到产品层面的多元化葬式选择,上海已为市民提供了完善的生态葬解决方案。
对市民而言,选择生态葬不仅是响应环保号召的社会责任体现,更是对生命“回归自然”的诗意诠释。随着服务配套的持续完善与文化观念的逐步更新,生态葬必将成为更多上海市民的“第一选择”。而上海的实践也为全国超大型城市殡葬改革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,彰显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行担当。


